示范教学
示范教师
【致敬吾师】沈玉先:用心唤醒“良医”的灵魂
发布时间: 2022-09-09    浏览次数: 11

她将安徽医科大学“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光荣传统深深根植于心中。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她,可以选择做一名“良医”,但她却选择了做一名教师,为的是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她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母校任教,从教30年来,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

她就是我校药理学教授、基础医学院院长沈玉先,2022年度“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获得者。她用心培养学生的仁心仁术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家国情怀,所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其中有在院外救治昏厥路人的好心人,多人次援鄂、援沪、援疆、援藏,多人次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多人获省级教坛新秀等。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安徽省创新争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等。

初心:“我愿为家乡培养更多人才”

2004年,沈玉先结束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婉言谢绝了国外导师的一再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凭着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挚爱,怀揣着理想和一腔热血,毅然回到了母校安徽医科大学任教,现任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院长、生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当时我没有想过那么多,总觉得祖国培养了我,家乡人民哺育了我,我一定要回报祖国,为家乡培养更多人才。”沈玉先笑着说。

“刚回国时没有实验室,我就申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江宁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岗位,能有一个继续做科研的地方是我最大的满足。”2005年沈玉先获得了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2006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她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生物药物研究所,但实验室里除了实验台什么都没有。为了能多添置一些仪器,她省下一切可以节省的钱用于科研教学。为了省钱,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及逆境生存的能力,她亲自带着学生去“淘”二手实验设备,甚至自己制作简单的实验装置。从她身上,学生们看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纯粹以及对科研的敬畏与奉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玉先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安徽省学术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007年获安徽省“人才开发基金”资助;2006年、2008年接连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时也获得了教育部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资助。在这些项目基金的资助下,沈玉先科研团队力量不断壮大,实验室设备也越来越完善。截至目前,她培养了博士后出站4名,在站4名,博士毕业生14名,其中来华留学生1名,在读6名,硕士毕业生55名,在读12名,这些学生中很多成了医院、学校的科研骨干。此外她还指导了13名本科生科研及创新创业设计,所指导学生获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铜奖,她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为了有更多的经费去开展科研、培养学生,沈玉先放弃了休息的时间,做实验、写文章、投标书,常常是“5+2”“白加黑”地连轴转。科研团队建立之初,面临着人员少、空间小、经费短缺等许多困难,为了节约经费买设备、买耗材、做实验、发文章,沈玉先放弃了很多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实验室的科研交流活动也都是自掏腰包。

在教学科研的旅途上,沈玉先几乎在燃烧自己:十几年来,她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每天工作时长16个小时,即便是生病住院,工作也不停歇。周末、深夜、节假日,甚至出差旅途中,指导学生实验、改论文、修文章……一刻都没有空闲。2017年沈玉先因为生病需要住院手术,病床上打着吊针的她也不忘关心学生实验进展情况,不仅常常在微信群里指导工作,还把学生约到病房讨论课题。“无论是实验步骤,还是实验中具体用哪种抗体,沈老师都一一给予指导和建议。病榻上的她,由于病痛脸上略显疲惫,但只要和我们讨论起实验结果来,她的眼中立刻闪烁着光芒,似乎早已忘了病痛。看着她疲惫的脸庞,虚弱的身体,我们的内心都十分心疼,劝她好好休养。但是沈老师总是安慰我们说,团队的科研进度不能耽误,你们实验顺利是给我最好的营养品。”团队成员宋梦梦回忆说。在沈玉先的带动下,团队的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拧成了力争上游、蓬勃向上的一股绳。十几年来默默耕耘,该团队已成为国内对MANF(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研究最多、最系统、最深入的团队。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MANF的表达受内质网应激的调节,首次报道MANF“名不符实”(在脑组织中表达MANF的细胞主要是神经元,而非星形胶质细胞),首次发现MANF 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首次报道MANF对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及Aβ毒性有抑制作用,首次发现MANF与炎症和肝癌的关系等,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在第一届MANF和CDNF国际学术论坛上,MANF的发现者及命名者约翰·康米西翁教授及大会组委会特地邀请沈玉先作有关“MANF 与炎症”的专题报告。

使命:“用心唤醒一颗良医的灵魂”

“沈老师好!我和师妹代表心内科前往武汉参加援鄂抗疫!感谢您的培养!我们一定平安归来!”2020年2月,沈玉先收到这样一条微信,发来微信的是她2011级博士研究生王昌会,他和2015级博士研究生解杨婧即将奔赴武汉抗疫。

“沈老师您好,最近的一次相见,看到您还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我积极响应祖国和党的号召,即将奔赴武汉市中心医院抗疫前线,借此机会说出心底的话,感谢您的知遇之恩,我为能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沈玉先的2008级硕士研究生孙爱民作为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支援武汉,他怕以后没有机会表达感谢,在赴抗疫前线前说出了对导师想说的话。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新冠疫情期间,沈玉先的学生们纷纷白衣执甲,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约而同地向自己的恩师汇报着工作,铭记老师的教诲,向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的人生目标进发着。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沈玉先说,“当我用心唤醒一颗良医的灵魂,我会觉得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

解杨婧是2015年在职攻读沈玉先的博士学位,当时由于临床工作很忙,她没有时间做实验,3年的期限已经过了2年,课题还没有开始,非常着急。沈玉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办法为她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解杨婧的英语很好,她承担了我校来华留学生的授课,并获第一届安徽医科大学全英文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结合解杨婧英语好的优势,沈玉先积极寻找途径送她去国外做实验,经过多方联系,了解到国家留学基金委有个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就鼓励她去申请,并积极为其联系国外的指导教师。

在沈玉先的积极帮助下,解杨婧顺利成为我校第一批申请到该项目的博士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两年学习生活费用的资助。这两年她没有辜负导师的希望,不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还不忘报效祖国,学成归国后投入到武汉抗疫的前线。

“有什么开心的事、不高兴的事,我们都和沈老师沟通。”2017级硕士研究生梁岩岩同学说。在二年级学业奖学金评比中,因为疏忽,梁同学填写的申报信息有误,遗憾错过了评奖的机会。由于她家境不太好,奖学金对她来说非常重要,于是她非常焦急和焦虑。沈玉先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多次找学院和研究生学院沟通,为她申请困难补助,同时从课题经费中为她发放一定补助,解决了她生活上的困难,让她安心学习。

刘珺是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医生,在职攻读了沈玉先的博士。由于她读硕士学位时的专业是临床专业,基础实验接触较少,加之毕业后又在临床工作多年,刚进入实验室时有点不知所措。沈玉先耐心地指导她进行实验和课题研究,一遍又一遍地分析英文文献、讲解思路给她听,并不断地鼓励她给她信心。在沈玉先的用心指导下,刘珺进步很快。“每当在沈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都觉得探索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很有意义!”刘珺兴奋地说。

沈玉先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严谨的作风,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刘珺。渐渐地,她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在博士二年级时,她向导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毕业后转行做一名高校教师。在沈玉先的鼓励和自身努力下,刘珺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教师,其医院工作背景使她在教学上如鱼得水,在科研上更是表现出色,在毕业后短短的5年多时间里,她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刊物《肝脏病学(Hepatology)》上发表论著,也同时成为安徽省教坛新秀,完成了从一名医生向一名高校教师的华丽转变。

坚守:“教育不分国界,我要讲好中国故事”

“教育不分国界,做来华留学生的老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以及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2022年2月份,在学校国际教育教学与管理培训会上,沈玉先以《一个合格的留学生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为题,分享了自己带教来华留学博士生的经历和感想。

在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前沿文献阅读》课堂上,沈玉先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来自印度的留学生小杰听得津津有味,他被老师的魅力深深吸引。课下,他和远在印度的姐姐高玛进行了越洋通话,向姐姐介绍了这位优秀的老师。一直想到中国读博的高玛很感兴趣,小杰带着姐姐的简历找到沈玉先教授,诚恳地表达了心愿,沈玉先了解到小杰和高玛都是热爱学习、热爱中国的学生后,鼓励她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2017年10月份,尼泊尔籍印度学生高玛成功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跨越重洋,带着“中国梦”来到了安医大,如愿成了沈玉先的博士。

梦想的代价是巨大的,这一点沈玉先深有体会,她也曾怀揣梦想到大洋彼岸求学过,经历过知识差异、语言困难、实验不顺等等,她很能理解高玛刚开始时的迷茫。刚到安医大的高玛基础实验知识较薄弱,毕竟中国的实验仪器和印度的实验仪器有一定差别。沈玉先给高玛做了全面的实验技术培训,耐心地向高玛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为高玛的博士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课题难度大、时间紧,况且还面临语言障碍,一开始高玛充满担心。沈玉先带领她的科研团队本着凝心聚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原则,在学习、实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和高玛加强沟通交流,给予这个异国来的女生帮助和关怀。沈玉先常常在百忙中抽空查看高玛的实验数据,跟进课题进度,悉心讲解下一步研究思路。平时休息时间,沈玉先和其团队的同学们也会时常关心高玛的衣食住行,和高玛一起去食堂吃饭,聊彼此的生活,聊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努力让高玛适应异国环境。

高玛在沈玉先的实验室里感受到了母爱和友情,她深深爱上了中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祈祷,希望一切恢复正常。我们的心与中国同在,我们永远在那里提供帮助。我希望我在中国的朋友们身体健康。”2020年疫情初期,寒假回到印度的高玛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中国的老师同学们,发了朋友圈为中国加油。

因为疫情,高玛自从寒假回印度后一直未能返回中国,沈玉先为她组织了线上答辩,高玛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她已经深深爱上了中国,希望毕业后继续在安医大深造,于是她申请了读沈玉先的博士后,并顺利通过了考核,但是受疫情影响一直未能回到中国求学。迟迟不能回中国的高玛只能放弃来中国读博士后的机会,得知美国可以入境后,她申请了攻读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后,匹兹堡大学的导师发邮件给沈玉先,想要了解高玛博士阶段的科研情况。沈玉先回复了一封长长的推荐信,详细介绍了高玛的学习科研情况及博士课题所在实验室生物药物研究所的情况,介绍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情况。匹兹堡大学的导师看了邮件后回复道“如果不是您的这封邮件,我可能不会接收这名学生,了解了您的实验室后,感受到您的科研信誉很好,我决定接收这名学生。”

就这样,在沈玉先的推荐下高玛顺利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后,在印度机场准备乘坐飞机时,高玛激动地拍了照片发给敬爱的导师沈玉先。到美国后高玛依然不忘师恩,每逢教师节、除夕都会给沈玉先发送节日祝福。“如果没有沈教授慈母般的指导和实验室伙伴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是不可能读博士后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十几年来的筚路蓝缕,十几年来的只争朝夕,将毕生心血投入到培育“大国良医”的沈玉先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而是对她一届届的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保卫全国人民的健康!”(校工会 俞传芳 国际教育学院 袁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