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华志1,2,袁志杰3,黄先国1*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合肥工业大学数学学院,安徽 合肥230032)
[摘要]当前实施和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已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对医学院校的检验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系统阐述。首先要牢牢抓住“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策略,在此引导下,提炼课程中专题式的思政素材,而“三段一线”的教学模式是发挥思政素材作用的有效保证。
大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的课程虽然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育人的问题上,需要相互配合、同向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按照这个要求,医学院校应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医学检验专业是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实验诊断医学,临床诊疗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检验医学的密切配合, 据报道关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决策有60%—70%是基于试验室结果[2],因此培养既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设计的策略
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有机融合,因此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步提升作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基本策略,这样才能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其中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如高等教育法所述“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3],是专业课程的基本功能,在实现这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需要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若缺少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那么教育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工具性人才,“德”决定了“才”的使用,德育是教育之魂,缺少了人文素养,教育便失去了灵魂。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应该聚焦和凸显价值引领的功能,围绕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落到实处,使得教学既能保持学科专业的本位地位,又能实现德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首先要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梳理专业课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不能以公开的德育教育的方式传授,而是要隐性渗透、寓思政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决定了必须探求课程中合适的融入点,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医学检验的主干专业课程有数十门之多,这些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基于课程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从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系统完整的逻辑体系、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提取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另外可以把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课程专业知识为主线,延伸和拓展教学内容,将相关医疗事故和社会热点问题,如疫苗、禽流感、输血感染等事件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 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最后将这些素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按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类,形成专题式的思政 素材,有助于学生系统地领会思政素材蕴含的价值内涵。
以临床输血学检验[4]这门课为例,为了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伦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材内容,我们设计了五个专题,每个专题配置了与教学重点、时事热点或弘扬主旋律紧密结合的两个案例,这些素材既来自生活,又贴近教材,在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这就避免了思政教育的生硬性、教条性和机械性,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见附表),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三段一线”教学模式
有了好的思政素材,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在课程中导入思政的融入点,缺少对素材的精心组织, 那么思政教育的深度是不够的,其育人功能就会大打折扣。
1 职业伦理操守
勤求博采、精益求精 鼓励学生坚持终身学习; 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2 核心价值观 友善 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
3 职业伦理
严谨尽职、规告诫学生要遵守医学的附表 临床输血学检验思政效果专题 思政方向 具体内涵 思政效果
这是因为学生对简单导入的素材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不让他们参与、体验和反思,那么很难在理性的层次上认同思政元素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才能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才能使他们的价值认同趋于统一。因此教师要采用“三段一线”的教学模式(见附图),以凸显思政案例的价值引领作用。三段就是三个教学活动阶段,具体来说这三段分别是导入案例、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发思考;凝练新知、总结提升,对应着学生的“看”、“想”、“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引入具体的思政案例,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出案例的简洁描述,接着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做讨论的主体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进行了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仅要对相关专业知识作必要阐述和适当拓展,更要把案例上升到价值观或职业伦理的高度。这三段的教学设计,贯穿着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这根线,“三段一线”的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思政教育的策略,在实施上可操作性强,经过教学检验,充分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认可。
下面我们以“坚持先验血再输血致孕妇死亡案”来剖析“三段一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首先教师导入案例“山东熊猫血孕妇董明霞在清宫手术中需要紧急输血, 因血液检测和解冻迟缓,家属申请使用未检测用血遭拒,最终董明霞失治而亡,医院被患者家属告上法庭。”相应地学生通过“看”,了解到这是一起以生命为代价的医伦疗纠纷。接着教师抛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讨论,即:(1)如果你是医院负责人,能不能让患者在生命危急时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2)请从技术风险、经济风险、伦理风险方面分析这个案例。这些问题引导着学生去“想”《献血法》的相关规定。根据规定采集的血液必须进行检测,未经检测血液不得使用。那么能否如家属所请求的那样,直接给病人输入在场家属的血液呢?此时教师指出医疗机构虽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本案不符合临时采血的适用条件。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强调临床输血的技术规范,并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肯定医院的做法。经过了反思和讨论,学生“悟”到了医务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确保制度的公平和正义。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对思政素材要进行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讨论,使得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明事理、辨是非,这样才能把“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强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转载自《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