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宪洲
(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摘 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是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高 校要深刻把握和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规律,着力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从提升认识、深化实践、完善制度的维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课程思政”缘起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 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 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 这一重要论述 的深刻领会,植根于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 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体运用,现已成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和工作抓手,也正 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探讨和研究阐释的重点热点问 题①。客观而言,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课堂育人理念自古有之,但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 道,即“课程思政”,则是个新事物,目前仍处于起步起点阶段,其内涵边界、核心要义、规律特点、实践要 求、建设路径、工作评价等还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为此,必须从提升认识、深化实践、完善制度这三个 维度着力把握好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在常学常新中提升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2],这是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立足于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 5 月 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 年 9 月10 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3 月 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联系实际,不断在常学常新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 一) 高度: “课程思政”是解决“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解决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计划”。
① 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按照“发表年度”统计,结果显示: 2016 年为 125 篇,2017 年为 227篇,2018 年为 762 篇。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在逐步提升。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4 月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3]。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是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坚持以“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为总要求,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4],进而实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 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按照 “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要求,从解决“首要问题”的根本举措的高度,提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境界和情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 深度: “课程思政”是构建“两个体系”的有效切入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 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 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统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 系建设的灵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 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 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5]。当前,如 何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攻关的重大课题。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涉及 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是育人的 主渠道,着力“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 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6]。“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充分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高校 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能与价值。因此,必须按照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从构建“两个体系”的深度,加大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力度,探索“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 能力。
( 三) 广度: “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 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 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 全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 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有效工作机制。“全员育人是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障,全过 程育人内在蕴含着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客观要 求,而全方位育人则既离不开高校全体教职工的责任自觉和积极参与,又需要按照全过程育人的要 求,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育人因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8] 新时代高校要以此为遵循,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 向相结合,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 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强调包括思想政 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 都有育人职责,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方 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4],客观上有利于带动“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因此, 必须按照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实现教育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广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 动完善“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和机制。
二、在关键问题上深化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关乎高校立身之本,是高校提 升立德树人成效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 工程。“课程思政”是个新事物,深化“课程思政” 建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必须聚焦关 键问题,在实践中边探索、边推进、边总结,不断取得新经验,逐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 一) 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问题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当前加强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涉及的两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概念,要注 意准确把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做到科学理解、严 谨使用,并重点把握好“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 问题。
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明显区 别。两者在构词上虽然形似,但在内涵和外延上差别很大,因为两者并不是对等的概念范畴。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是
指一类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则是对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总要求,前者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后者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因此,两者既不是概念边界的简单互补,也不是概念内容的包含与被包含,而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不同层级关系。具体而言,“课程思政”是指导高校各门各类课程充分发挥所 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它“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扩展到各门各类全部课程”[4],而思政课程和其他各门各类课程一样,都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具体课程。
其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共同指向。虽然两者的概念层次不同,具有明显区别,但在人才培养的共同指向上是一致的。从方向目标看,两者都坚持了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3]。思政课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则要求并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确保高校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功能任务看,两者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377。思政课程旗帜鲜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课程,应在教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10];“课程思政”则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从使命要求看,两者都是形成 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而育人是本”[3]。思政课程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课程思政”则开启了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践。两者统一于新时 代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之中。
第三,探索推进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大学生进行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专门课程,思政课教师是专门队伍。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对“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的新 定位,思政课程和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所有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作为立德树人专门课程和 专门队伍,要有更大责任的专业担当和更高水平的 专业水准。探索思政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 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重要论述的科学 实践,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育人 功能的深层次思考。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的建设[11],即按照“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理念和要求,突出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科的领航功能和育人水平,强化其他马学 科①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支撑力,拓展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状况,提升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传播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吸纳思政课程建设新元素,即要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最新学术成果,以及具有区域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相 关育人元素等有机融入整个思政课程教学,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课堂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 二) 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问题
“专业思政”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关键概念,要准确把握其内涵,深刻认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一体性,把握好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关键点。
首先,“专业思政”是对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的新认识。所谓“专业思政”,就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
① 马学科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统称。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马学科;除此之外,马学科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等诸多学科。
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4 月的总目标,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要体现出本 专业对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 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反映本专业核心素养要求的育人目标和 实现路径的设计与表述; 在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各环节,包括课程体系( 含实践教学)、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要有机融入本专 业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 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就某一 专业而言,“专业思政”建设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搭建了共同的思政资源平台,使本专业的专业课 程开展“课程思政”可资利用的思政元素和功能更 加丰富;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非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因专业施教” 的专业元素。“专业思政”把“课程思政”所开启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实 践进一步推向深化。
其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是一体的。课程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因 专业建设需求而设置和调整,专业建设统筹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专业思政”是中观,“课程思政”是微观,两者在育人上是一体的, “专业思政”应该对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各要素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许多高校直接从“课程思政”开始了立德树人的新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尽管如此,“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特征并没有变,要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思政”建设,就必然要回归两者的应然逻辑,优化实践路径,从专业这一中观层面搭平台、夯基础,更好地营造专业育人的思政氛围,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活力与实效。另外,虽然“专业思政”可以更好地为“课程思政”聚焦育人方向,但“专业思政”平台不会限制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自主性。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最能动的因素。对专业教师而言,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其空间和过程是相对独立的,由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自身专业能力水平而决定。
第三,着力把握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关键点。“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都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科学实践,必须深刻把握“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特征,严格遵循专业建设规律,强化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着力把握好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关键点: 一是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上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要素要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体现“专业思政”的内容和要求; 二是要坚持“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要搭建好 “专业思政”平台,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直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9],确保同向同行; 三是要坚持专业负责人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定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好作用;
四是坚持教师党支部在“专业思政”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把育人要求贯穿于党支部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 三) 关于“课程思政”工作评价与效果评价的问题
评价是管理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建设应着力开展工作评价,把握好基本原则,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推进。
首先,评价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举 措。一般而言,评价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 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 的工作( 或学习) 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 或学习) 进程的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或学习) 的质量或成果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课程思政”评价就是从课程育人目标出发, 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 检测,找出反映其质量和水平的资料和数据,从而 对“课程思政”做出合理判断的实践活动。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评价,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 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增强教师开展“课程 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育人 合力。
其次,工作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重 点。“课程思政”工作评价是对“课程思政”建设是 否已经开展,推进工作是否规范,落实部署要求是 否到位等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对照“课程思政” 建设实施方案和部署要求开展工作评价,可以根据过程反馈,更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最根本的是 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思想价值 引领,解决好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学生“应该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 成效,因为其潜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难以在学生 在校期间便做出准确、合理、定性的评价。因此,应 该谨慎开展以育人效果为指向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着力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评价,这既是规范推 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 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成效的必然要求。第三,“课程思政”工作评价要重点把握的基本 原则。一是把握方向,宜粗不宜细。“课程思政”建 设仍处于起步起点阶段,很多工作都是探索性的, 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建设体系。工作评价要重点 看方向是否正确,思路是否清晰,工作细节可以逐步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二是统一认识,各按步伐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是必然存在的,推进工作不宜搞“一刀切”。要鼓励 有积极性的单位和教师大胆试、大胆闯,不断积累 经验;同时也要允许部分单位和教师“慢半拍”,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工作评价要重点看政策宣 讲是否到位,是否形成了统一认识,至于工作进度 可以各按步伐共同前进。三是强化规范,确保工作 质量。“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不啻于教育教学的一场革命,不仅方向要正确,而且工作规范从一开 始就要抓紧抓牢。工作评价要重点看统一要求是 否落实到位,是否结合单位实际探索凝练自身特 色。另外,还要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教师 等典型的选树和发挥作用情况,重点看是否做到了全员参与,是否消除了课程育人的空白点等。
韩宪洲: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 四)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专业负责人与教师党支部的作用问题
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党支部在深化“课程思政” 建设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职责,两者都 不可或缺,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首先,专业负责人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正如前文所述,“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不论“课程思政”抑或“专业思政”,都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负责人必须从专业层面一体化设计和实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到实处,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因此,专业负责人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岗位职责和考核内容纳入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体系,使其切实履行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与责任。
其次,教师党支部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中担负重要职责。“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12]在“课程思政”建设初始阶段,有的高校开创了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先河,既解决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很多教师有想法没思路、有思路难组织的问题,也在客观上丰富了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途径,使党支部的活动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关联起来,实现了良性互动,积累了重要实践经验。但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阶段,不论从专业和课程建设规律看,还是从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看,都必须回归“‘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在育人上是一体的”这一基本常识,在发挥专业负责人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和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要着力加强“双带头人”队伍建设。“双 带头人”培育工程是教育部写好“奋进之笔”的重 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核心是“把符合条件的学术带 头人培养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有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双促进、双提高”[13]。就深 化“课程思政”建设而言,结合高校普遍依专业设系 ( 部) ,支部建在系( 部)上的实际,应该着力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和专业负责人的“双带头人”队伍建 设,形成“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推进合力。
三、在制度机制上持续改进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举措”[4]。因此,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 功,必须坚持在制度机制建设上持续改进。
( 一) 完善制度机制设计
在宏观层面,持续改进制度机制设计是确保 “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 “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是制度 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就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而言,应该着力在两个方面完善制度机制设计: 一是要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本身的制度机制设计。主要是指在实践深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特别是要统筹“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等建设,完善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机制体系。二是要把“课程思政” “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贯通学校制度体系建设。
主要是指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把“课程
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 二) 严格责任落实制度在中观层面,严格责任落实制度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着力点。“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院系( 部) 、机关职能部门以及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相互之间既需要统筹协调,又需要各负其责,才能形成有效合力。因此,学校各单位和所有教师,要敢于担当履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过程中,把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和责任同步落实。( 三) 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在微观层面,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的重要基础。教 师 是 推 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一门课“课程思政”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如果缺乏团队和平台支撑,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发挥作用的程度就会受到制约。因此,要通过设置教学研究课题、组织教学团队、教研室平台搭建等多种形式,构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共享及整合机制,搭建好服务教师开展“课 程 思 政”的 资 源 平台,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思政”教学上,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转载自《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4月第17卷第2期)